研究:愛吃紅肉 中風風險升高
(路透紐約1日電)根據1項針對超過3萬名瑞典婦女進行的研究,婦女若食用大量紅肉,可能會提高中風風險。
研究團隊發現,相較於每天食用紅肉少於25公克的婦女,前1/10吃下最多紅肉的婦女,因為腦部血流阻塞而中風的風險高出42%,她們每天吃至少102公克紅肉。
大量食用紅肉有許多不良作用,像是提高罹患特定癌症、心臟病及高血壓的風險。迄今僅有3項研究著眼於食用紅肉和中風間的關係。且僅1項研究發現中風和食用紅肉有關聯。
為了進一步研究,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的拉森(Susanna Larsson)與同僚針對3萬4670名、年齡介於39歲到73歲的婦女進行研究。1997年展開研究時,這些婦女全都沒有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追蹤10年期間,共有1680名婦女(4%)中風。其中78%的中風案例都是腦梗塞,這也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中央社(翻譯) 2011/01/02
自由2009/03/25 美研究︰紅肉吃太多 死亡率增3成
編譯管淑平/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23日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常吃紅肉或加工肉會導致一個人死亡率提高30%;常吃白肉的話,則會小幅降低死亡率。
美國家級大型研究
以往的研究已發現,吃紅肉與心臟病、癌症,特別是大腸癌發生率較高有關,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這份以逾50萬人為樣本、時間長達10年的大型研究,則首次檢視吃紅肉的整體死亡風險。
研究負責人辛哈從1995年起,針對54萬5653名年齡介於50到71歲的美國中高齡者,調查其飲食習慣,並根據吃紅肉、白肉多寡分成5組。
結果發現,即便將是否吃蔬菜水果、抽菸、運動和肥胖等其他風險因子納入考量,吃最多紅肉的五分之一人,在到2005年為止的10年期間,死亡率要比吃最少紅肉的五分之一受測者高出30%,大多數是死於心臟病和癌症。吃香腸、醃肉、熱狗等加工肉品者對死亡率也有類似影響。
常吃白肉 死亡率較低
吃最多肉那組一天吃大約4盎司(約113公克)、或每日飲食的每千卡路里中吃下62.5公克紅肉,最少的則是每日每千卡路里吃下9.8公克紅肉。研究對象以白人居多數,男女都有;紅肉包括牛肉、豬肉,白肉包括魚肉、雞肉等。
辛哈在這篇23日於「內科醫學檔案」期刊發表的報告中說,其實只要少吃紅肉就可以降低死亡率,以降低到研究中最少的數量來說,「男性、女性整體死亡率可各降低11%、16%。」而且,研究顯示,白肉攝取量最高的人,這10年間整體死亡率比吃最少白肉那組低約8%。
中時2009/03/25 針對50萬人調查 每日吃紅肉易早死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一項針對五十萬名美國中老年人的大規模調查發現,如果每天吃四盎斯的紅肉(約一個小型漢堡的量),在未來十年內死亡的機率會增加三○%,而且大部分是死於心臟疾病和癌症。香腸、燻肉等處理過的肉類同樣會增加死亡風險。
之前已發現紅肉與心臟疾病、癌症的關連,但這項研究是第一個針對吃肉與死亡風險關連性的大型研究。但若經常吃魚、雞肉、火雞肉及其他家禽,反而會略為減少死亡風險。
自由2009/03/25 小檔案︰紅肉白肉 肌紅蛋白多寡左右 (記者楊久瑩)
紅肉與白肉顧名思議,差別就在於顏色,肉類呈紅色是因為肌紅蛋白,肌紅蛋白愈多,肉色就愈深。豬肉、牛肉、羊肉、鴕鳥肉等屬於紅肉。
雞肉則屬於白肉,另包括魚及海產的肌肉同樣只帶有少量肌紅蛋白,所以也屬於白肉。
一般來說,營養師多認為白肉對身體保健較佳,原因則在於白肉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含量明顯低於紅肉。
AFP2009/03/24 研究:紅肉攝取較多者 死亡風險增高 賴秀如
(法新社華盛頓23日電) 多吃紅肉和加工肉品的人要注意了!一項長達10年的美國醫學研究今天指出,多吃紅肉和加工肉品的人,所承受因癌症等因素的死亡風險較高;相反地,多吃白肉的人可以降低這種風險。
這份從1995年開始,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和美國退休者協會 (AARP)共同完成的研究,針對超過50萬名介於50到71歲的人進行。受測者填寫經常食用的食物問卷,估算他們所吃進肚子裡的紅肉、加工肉品以及(包 括豬肉、雞肉和火雞肉在內)白肉各有多少。
這份研究進行的10多年間,受測者當中共有4萬7976 個男人和2萬3276個女人去世。研究發現,食用最多紅肉的五分之一受訪者(平均每天1000卡路里熱量中,有62.5克紅肉),比食用最少紅肉的另外五 分之一受訪者(平均每天每1000卡路里熱量中,僅有9.8克紅肉)的死亡率高。
食用加工肉品的人的死亡率也和紅肉攝取者類似。
相較而言,吃最多白肉的五分之一受訪者,比起吃最少白肉的另五分之一受訪者,死亡率稍微低一點。
負責這項研究的NIH的國家癌症研究所 (NationalCancer Institute)研究員辛哈 (Rashmi Sinha)說,「就整個死亡率來看,死亡男性中的11%和死亡女性中的16% ,如果把紅肉攝取量降低到最低量,(每天每一千卡路里僅9.8克紅肉)的話,應可免於一死。
對於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響,如果改攝取最低量紅肉,男性死亡可減少11%,女性減少21%。
辛哈的研究報告中也表示,高溫烹煮肉品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同時肉類中的飽和脂肪也和某些特定癌症有關。
減少肉類攝取也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因子,包括較低的膽固醇和較低的血壓。
辛哈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這份研究結果也呼應了美國癌症研究所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Research)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 (World CancerResearch Fund)的建議,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的攝取,以降低癌症發生率。」(譯者:賴秀如)
中廣2009/03/24 紅肉會提高所有疾病的致死率
研究發現,攝取過多紅肉和加工肉品,會讓包括心臟病及癌症在內的所有疾病,致死率提高。
吃肉究竟是否有害健康,這是高度爭議而且會傷感情的問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勇敢的挑戰衝突話題,透過過濾50多萬份飲食和健康問卷,做出肉食會提高死亡率的結論。紅肉和加工肉品對健康尤其不利。
這項研究把調查對象分成五組,攝取紅肉量最多的那個群組,十年內死亡機率,明顯高於紅肉吃得最少的那個群組。研究人員據此認定,只要少吃點肉,每年至少可以少死幾千人。
研究發現,肉裡面除了含有多種致癌化學物質之外,動物脂肪也很不健康。美國政府正在提倡重蔬果的飲食,建議多攝取水果、蔬菜和全穀類。
中時健康2009/03/24 心臟保健要趁早 健康活到老 趙欣/台北報導
人 體心臟需要運轉全身血液,因此心臟保健是不可忽視且非常多元的工作,假如胃腸營養吸收不夠,或是腎臟過濾功能不佳、造血功能不夠強,腦細胞放電量不足,抑 或是全身的末稍循環不好,造成組織開始硬化,諸多因素都會讓心臟的負擔加重,因為心臟要承受來自各方的影響,久而久之就會累積成各種心臟疾病。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前一陣子遇到一位數十年未見的日本籍病人,92歲的人接受西醫檢查,竟然還有一顆60歲的健康心臟!這位從外表看起來不像90多 歲的老婆婆,身體依然移動靈活,沒有駝背等現象,比起有些人60歲已經需要換心強太多了。所以說一切都是要保養,李深浦說看病幾十年來發現,只要經常有吃 保健藥品的病患很少發生心臟病,當然也不需要去裝心臟支架或導管。
以中醫觀點而言,心臟疾病並非單一方法治療,因為治療理念當中,會關係到全身的互動,西醫會把心臟、肺臟、腎臟等器官,當成局部的專業科目來治療, 中醫注重五臟六腑整體的互動關係、陰陽平衡等觀念。心臟是全身循環動力的來源,但是運轉全身的陰陽、全身的重量、體力,不能只單純照顧心臟,還要關心到心 臟周邊,才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法!如果只單純服用心臟相關藥物,像是高血壓病人常服用減緩心跳的藥物,或是促進冠狀動脈循環的藥物,這樣的療法並不夠完善。
李深浦表示,例如大腸跟小腸分別產生氣跟血,就必須取得平衡;還有肝臟是否能儲存足夠的能量?有些人只要一餓就會發抖,當然也會影響到心臟,發抖代 表心臟的氣已經不足,甚至是吃飽了就會胸悶、想睡,對心臟而言都會增加負擔。簡單來說,中醫角度保健心臟的認知,除了釋放壓力之外,就是飲食中少吃冰涼、 太甜的食物,不要吃太飽、太油這些細節,因為最終都會影響到心臟,因為心臟需要運轉全身的營養,日常保養心臟切切不可忘記。
民視2009/03/24 喝酒臉紅 東亞人易罹食道癌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喝酒容易臉紅的民眾,可能要特別注意這則訊息,日本一家酒精研究中心發現,東亞民族因為天生體質關係,有1/3的人喝酒特別容易臉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也比其他族群更高。
飲酒過量容易傷身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在又有研究發現,喝酒容易臉紅的東亞人,罹患食道癌機率比其他族群更高,專家指出,有些人只要沾了幾滴酒,臉 部就會漲紅的有如關公,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的「乙醛去氫脢」,代謝效率不佳所產生的現象,而酒量小的人由於遺傳因素,天生就缺少這種分解酒精的酵素,喝太多 更容易感到噁心和心跳加速。
日本久里濱酒精中心就發現,這些喝酒容易臉紅的族群,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了6~10倍,而日本、中國和韓國人當中,有1/3的人因為天生 體內缺乏解酒酵素,罹癌機率也就大為增加。由於食道癌非常難治癒,5年存活率最高只有30%左右,因此專家建議想要降低致癌風險、還是少喝酒為妙。
自由2009/03/24 姑息靜脈曲張 高跟鞋一族當心爛腿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
約有25%至40%的女性罹患靜脈曲張,如果不治療任其惡化,將導致皮膚潰爛,屆時手術治療也難以回復美腿,嘉基醫院心臟外科開辦靜脈曲張特別門診,醫師甘宗本表示,只要以蹺腳板等多項簡單動作,就可避免靜脈曲張。
治療靜脈曲張找心臟外科?沒錯!嘉基醫院副院長蔡忠斌表示,靜脈曲張是屬於血管疾病,醫學上為心臟血管外科的領域;心臟外科醫師甘宗本表示,有皮膚 科或家醫科也看這類疾病,而一般民眾在靜脈曲張初期未就醫,任其惡化導致皮膚潰瘍,到皮膚科求診往往沒有效果,必須經由手術治療。
甘宗本指出,女性罹患靜脈曲張比率是男性的4倍,高危險群包括職業需久站、經常性走動或習慣穿高跟鞋者,臨床上常見的職業導致靜脈曲張者如老師、髮 型師、專櫃小姐,甚至包括外科醫師、護士、餐廳服務員等也都是,不過護士小姐有預防之道,那就是工作時穿著彈性襪,彈性襪已是護士的制服,另懷孕、體重等 也可能引發靜脈曲張。
甘宗本強調,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很簡單,包括工作時常把腳板往上蹺、或者墊腳跟,平躺將雙腳抬高超過心臟,或是用枕頭墊高下肢、規律運動、避免穿緊身衣物、保持理想體重、穿彈性襪、避免接觸過熱環境(泡湯或洗熱水澡會使靜脈曲張的情況加劇)等。
醫師提醒民眾,若有小腿痠麻、腫痛、半夜腿部有抽筋現象、無法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腿部容易感到疲倦、覺得腿不聽使喚等症狀時,當心是靜脈曲張的前兆。
◎預防靜脈曲張自己來
■常把腳板往上翹、或者墊腳跟
■平躺將雙腳抬高超過心臟
■規律運動、保持理想體重
■避免穿著緊身衣物
■穿彈性襪
■避免接觸過熱環境,如泡湯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09/03/17 不運動吃過多紅肉 直腸癌發生率提高
衛生署公佈 95年國人發生癌症統計。其中結腸直腸癌首度超過肝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並且結腸直腸癌、肝癌、肺癌、乳癌、以及口腔癌等五項癌症就佔罹患人數的 一半以上。另外男性因為嚼食檳榔罹患食道癌和口腔癌的的發生率是女性的十倍以上。不過女性發生癌症的平均年齡要比男性早。
衛生署表示,國人飲食習慣因為攝取過多紅肉和缺乏運動,是結腸直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因。研究顯示,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攝取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 而脂肪、紅肉等攝取過多則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生。國民健康局呼籲,要預防結直腸癌除了要多攝取蔬果等高纖維飲食、以及規律運動,建議50-69歲民眾每 2年至少檢查1次糞便潛血檢驗(iFOBT),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另外國人檳榔消耗量從民國77年持續快速上升到民國90年才趨緩,可以解釋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和死亡率何以年年快速攀升,並且預期未來還會持 續成長。衛生署強調戒除檳榔和定期篩檢可以大幅降低口腔癌的風險,但是國人吸菸和嚼檳榔者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率偏低,國民健康局將擴大補助縣市衛生局辦理免 費口腔黏膜檢查,希望早期過濾口腔病變。而政府也針對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及結直腸癌等4項癌症,提供篩檢服務, 22家通過篩檢認證的醫院,民眾可以利用國民健康局的網站查詢。
(2009/3/17 下午 03:04:33 趙經邦)
軍聞社2009/03/15 嗜吃紅肉燒烤民眾 罹患腸癌率大幅提高
(軍聞社記者孔繁 嘉台中十五日電)常吃燒烤食物的民眾可要注意了!衛生署今天公佈國人發生癌症人數最多的為結直腸癌,經研究發現與國人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有很大關連, 包括嗜吃燒烤過油食物,以及戴奧辛、致癌抗生素、塑膠溶出的PVC等,透過食物鍊累積在人體,增加民眾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結腸直腸癌(一般簡稱大腸癌)已成為國人癌症新殺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脂肪與缺乏 運動,為該病發生快速攀升的主因,像是環境中的污染,戴奧辛、致癌抗生素的硝基 (口夫)喃代謝物、以及塑膠溶出的PVC等,人體長期接觸或吞下肚累積,可能會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愛吃燒烤、油炸與速食等食物,也容易腸癌上身。
王輝明醫師表示,在紅肉中,因為有兩種特有的胺基酸左旋本基丙胺酸以及飢胺酸,這兩類胺基酸如果烹煮時遇到高溫,例如碳烤,便容易變成致癌物,民眾可以改以烹調代替火烤、油炸。
王輝明長強調,飲食中蔬菜水果多攝取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目前衛生署提供的結直腸癌免費篩檢主要針對五十歲到六十九歲的民眾,他呼籲,一般民眾 尤其是五十歲以上年長者,一定要把握定檢權益,如果有家族史,最好自行提早到卅到四十歲左右,就開始定期篩檢,善用糞便潛血檢查與腸鏡檢查,以利及早診 治,提高存活率。
中時2009/03/14 高油脂少纖維 腸癌成頭號殺手 【黃天如/台北報導】
據衛 生署統計,九十五年一年就有多達一萬零二四八人罹患結直腸癌,單就發生人數來看,首度成為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為什麼國內罹患結直腸癌的人愈來愈多?台中榮 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這都要「感謝」各種高油脂西化美食之賜。若民眾不改變高油脂、少纖維的飲食,結直腸癌發生率還會續攀高。
一名年僅十四歲的國二男生,從小二、小三開始,每天放學都要買烤香腸來打牙祭,連續吃了五、六年,開始出現持續腹痛、腸阻塞的症狀,經大腸鏡檢查為癌細胞已轉移至腹腔的結直腸癌,手術四個月後仍告不治,年輕生命就此殞落。
嗜吃烤香腸 國二生腸癌奪命
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國內結直腸癌零期與一期的發現比率僅占一九%,遠低於歐美二七~二九%。一旦錯過早期發現的治療先機,五年存活率也將從九成,一路下滑到第四期的二到三成。
為什麼國內罹患結直腸癌的人愈來愈多?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一語道破:這都要「感謝」各種高油脂西化美食之賜。
他說,臨床研究已證實,紅肉中含有特別豐富的左旋苯基丙胺酸及肌胺酸,這兩種物質遇燒烤等高溫,就會釋放出致癌物具環胺,「所以紅肉最好少吃,或儘量以水煮烹調。」紅肉是營養學上的名詞,一般泛指在烹飪前呈現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
紅肉燒烤會釋出致癌物 少吃
此外,環境惡化也是結直腸癌增加的主因之一,諸如戴奧辛、致癌抗生素硝基喃、塑膠溶出的PVC,透過食物鍊累積在人體,也將增加民眾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然而,環境乃至於飲食習慣的改變均非一蹴可幾,定期篩檢就格外重要。
王輝明說,早期結直腸癌幾乎沒有症狀,另因應腫瘤位置不同,臨床症狀也不一樣,但只要有血便、頻便、殘便感、下腹痛,或大便習慣改變的情況,務必及早就醫。
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簡俊榮建議,結直腸癌是一種與老化相關的癌症,因此,一般民眾年滿五十歲,就應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驗。嗜吃肉類、燒烤或有遺傳性體質者,更應提前自三、四十歲開始接受篩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