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
詠 春拳據傳起源於中晚滿清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後傳與嚴二及嚴詠春父女,詠春則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 因記念其妻,故命名『詠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於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二娣曾習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時值太平天國反清期 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卒眾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重要人物
黃華寶先生
黃華寶(18??-???),粵劇武生。
由 於1854年另一佛山粵劇武生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卒眾數千人,大多數為粵劇界中人,於兩廣反抗滿清,最終1858年失敗身亡,導至粵劇被禁演長達十五 年。佛山瓊花會館解散,紅船被破壞。黃華寶曾追隨梁蘭桂學習秘傳之詠春拳術,從此在佛山授拳。華寶在紅船期間,其中一條船上安裝有木人樁,刀樁及棍樁等習 武器具,甲板上劃有梅花樁步法〈紅船木人,地腳梅花〉。此時,共同學習的有船工梁二娣,二娣是少林子弟,精通六點半棍法。他們亦師亦友,互相交換心得。後 二人盡將所學傳與梁贊(1828-1901)。
梁二娣先生
梁二娣是少林子弟,精老洪拳,善蛇形手,通六點半棍法。據說傳人有羅晚恭(公),再傳蛇形郭保全。
梁贊先生
梁贊先生(1826~1901年),享壽75歲。原名梁德榮。人稱詠春拳王。傳人有人稱找錢華之陳華順。華公最後所收之入室弟子便是葉問。
梁 贊,廣東鶴山古勞人,在古勞出生。梁贊父親因為生下二子「德榮」,把在佛山筷子街經營中醫及跌打醫館訂名為榮生堂,因為〈榮〉字之行草書形似〈贊〉字,故 人稱榮生為贊(先)生。梁贊十八歲時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南少林拳術。後梁二娣將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門下。黃華寶亦是古勞人,與贊是同鄉。梁 贊約於1870年至1890年,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詠春拳從此聞名。
梁贊六十多歲後,五個兒子梁璧、梁枝、梁春、梁元、梁高皆有工作或已經離開佛山,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交托與陳華順,順為杏壇人,故名杏濟堂,後轉讓與他人。贊先生退休(?70歲)後返回古勞。
梁璧先生
梁璧先生(184?-192?),梁贊長子,自小追隨父親習拳(應比陳華順早廿十多年),後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後傳技於葉問。他應該是對詠春之歷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為理解之傳人。日後對葉問先生影響最大。
陳華順先生
陳 華順(1849-1913),享壽64歲。順德杏壇東馬寧人,順德出生,後居佛山,以找錢為業,卓號找錢華。身材高大,臂力驚人。他知道佛山贊先生的比武 事積,時常從門縫裡偷看自學,終於在卅九歲時追隨已經六十二歲之贊先生學習詠春拳。贊先生去世,華公(於1901後)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 術。華公之傳人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葉問(1904年入門)等。
〈簡史〉
1884 (清道光29年)
35歲時生子陳汝錦,順當時尚未學詠春。
1888
贊先生62歲,體力開始衰退,而兒子們皆離開佛山謀生,沒有意識承繼贊生堂。故開始找尋繼承人,當時收了39歲之陳華順為徒.館務多由大師兄木人華-李華處理。而從當時起,贊生時常回鄉古勞。
1889 李華去世,館務由陳華順處理。贊生時常來回佛山古勞之間,親自教授拳術及跌打醫術。
1892 華順教兒子陳汝錦(8歲時)學詠春,順跟隨贊只有四年時間。
189? 榮(贊)生堂改名杏濟堂。
1901 梁贊離世,陳華順離開杏濟堂,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公開授徒。
1911 陳華順因中風回鄉養病。
1913 陳華順病逝。
陳汝棉先生
陳 汝棉(1884-1942)是找錢華的獨生子,華公在他八九歲時,便教他詠春拳。由於汝棉在十三、四歲時,脾氣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別人打架,所以有貔貅 棉之稱號。貔貅即是百厭的意思。很多人都知道汝棉得不到老父的歡心。華公怕他遲早會惹出大禍。稍後,華公自覺年事以高,欲替棉成家立室。而且因為思鄉,所 以經常往返順德東馬寧故鄉居住,順德國術界的人都和他相識,鄰村昌教鄉,有一個年老洪拳教頭黎三興,在鄉中設館教人,有一子兩女作他的助教。尤其是女兒黎 好(妙顯),生來身軀健壯,學得父親的好功夫,陳華公看見,便認定她是理想的媳婦。(1911年)陳汝棉和黎好結婚,華公在他們婚後,因為中風的關係,隱 居在東馬寧;佛山的跌打醫館,交由汝棉負責。
後汝棉在佛山西便巷「陳氏宗祠」開設武館授徒兼醫治跌打傷科。因拳法出自梁贊之高徒即父親華順,故求技者眾,區康,招就等就在這時拜師學技。
汝棉和黎好的感情絕不和睦,他在佛山,黎好在順德,每隔一兩個月才返鄉一次,是貌合神離。黎好有洪家拳術根底,在順德武館教授洪拳自食其力。
婚後兩年,華公病逝了.黎好嫁給陳汝棉後,生有三子一女,長子陳家桑,次女陳鶯(又名玉珍),三子陳家齊,四子陳家簾,都是在鄉中生長的,自幼都得到母親家傳洪家功夫。
因? 汝棉為人性情躁暴,風流放誕,獨自在佛山生活,也樂得逍遙自在,收了佛山一品陞酒樓一個女招待阿金為妾。這件事被黎好知道,便在鄉率領著妯娌數人,出佛山 找汝棉的晦氣,限令阿金立刻離去,阿金也不願意破壞他們的家庭,只好狼狽離開佛山。從那時起,汝棉開始受到家庭及黎好的限制。
1932 年,應召去廣西為廣西省主席黃旭初的兒子醫治腿?,陳汝棉從此與廣西的軍政人員交往。抗戰之前,白崇禧將軍想在軍中訓練國術,知道他是佛山找錢華的兒子, 於聘請他為兩廣國術教官兼軍醫。陳汝棉接受了委任,著黎好由東馬寧出佛山主持館務,而他卻攜四個兒女,前去廣西。這時他的兒女,已經學得母親很好的洪拳功 夫了。汝棉需要這幾個兒女協助,因此攜同他們一齊前去。
到達廣西的時候,除在軍部任國術教官外,還在廣西梧州開設「佛鎮陳館」,由幾個兒女分別負責教授學自母親黎好的洪拳,及後期學自父親之詠春拳.
幾年後(1942),陳汝棉因病去世,享年58歲。其孫兒(家簾之子)陳國基稱其拳為永春拳(有別於馮少青永春拳)。
吳仲素先生
吳 仲素先生(188?-195?)。其父於佛山開設缸瓦店,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隨後(1901年後)將缸瓦店以相當便宜之價錢 出售於陳華順。並將仲素與兄小魯一同受托於陳華順,成為陳華順首兩名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當時陳華順開始正式授徒。民國成立兩年後,陳華順病逝。 仲素在佛山石路頭街(姚才與姚林所開設之)俱樂部中,教授詠春拳術。所以有很多富家子弟,如合記盲公餅何兆初,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等 也慕名求學。
期間,阮奇山常常到此俱樂部玩耍、藉故受教於仲素,後學到尋橋及標指。
戰時,吳仲素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但時間甚短。年老後返回佛山,一無所有,由姚才兄弟供養。
葉問宗師
葉問宗師(1893年-1972年),佛山世家子弟,著名武術家,詠春派佛山贊先生之徒孫。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著名傳人有梁相、駱耀、黃淳樑、徐?田、招允、李小龍、梁挺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 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葉師逝世後,被譽為一代宗師。
佛 山是廣東著名古鎮,位於珠三角,為水陸交通要塞, 居民生活富裕,工商業發達,對文化藝術也有需求, 人們閒來學習武術,尚武成風, 南派武術大師如黃飛鴻,梁贊、都出自佛山, 葉師生於這個環境,11歲跟隨名師陳華順及得到二師兄吳仲素教導,從此對功夫極度熱愛。16歲到香港聖士提反讀書,在港期間巧遇梁贊師公之子梁璧(其師 伯),盡得其傳。
廿餘歲,民初政局穩定後返回佛山。因衣食無優及對詠春極富熱忱,閒來與二師兄吳仲素及幾位同好互相研習,亦師亦友。當時已經名聞佛山。中日戰爭期間,生活艱難。戰後國民黨時期業密偵隊長,1949年共產黨解放後,因恐被清查及連累家眷,故隻身逃港,是年五十六歲。
葉 問宗師晚年(卒於1972年),最大心願便是集合同門組織成立一個聯會,發揚『詠春拳』。六十年代未,於彌敦道成立詠春體育會(現為詠春梁挺拳術館),後 遷往自置會址旺角水渠道;1974年正式註冊成立。,葉問先生晚年最後所收之弟子(徒孫)梁挺於七,八十年代間,將其發展至歐美各國,成為世界知名拳術。
不開設拳館的原因
從梁博儔起,梁蘭桂,黃華寶皆沒有設立武館之習慣。梁贊在醫館中教習,陳華順在缸瓦店內授拳,吳仲素在俱樂部中,傳授詠春拳術。葉問在香港教授期間,亦從來未有掛起招牌。葉問曾說過這是遵循袓訓,不可公開此套拳學。
清朝曾經明令嚴禁民間習武,不可公開授拳,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理由可能是這套拳學與太平天國或大成國之反清團夥有關。恐怕後人遭到危險。
太平天國洪天嬌帶領之女兒軍,不知與詠春有沒有關聯呢?
關於梁蘭桂之消息最少,這是個?名嗎?梁蘭桂就是梁博儔嗎?
葉問先生晚年倡議成立由其弟子組成聯誼會(後改稱體育會),得鄧生探長及同僚藍賢發支持得以成立。在會中安排教授課程,葉公亦未有違背祖師訓誡。第一個訓練班由梁挺主持。
詠春派源流
五枚: 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黃華寶→梁二娣→梁贊→陳華順→葉問。
資料來自1990年詠春體育會出版之『詠春族譜』。
傳統教授程序
詠春拳實而不華,不重花巧。此拳講求反應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勝。由淺入深。只有三套拳,最初習
[編輯] 小念頭
詠春派套路第一套就是『小念頭』,屬初級套路。有念頭正,終生正之意。 全套拳由開馬(二字拑羊馬)起,
至全套完結,全身(除手部動作外)都不動。頭要正(頭上頂眼平視),身要正(挺腰背),馬要正(挺肛拑膝)。
全身其他肌肉放鬆。呼吸自然。主要練習?馬穩定,腿部(特別是大腿內側四頭肌)和手部(肩部手後三頭肌)之伸展肌的肌鍵伸展,手部關節活動。及手部動作之標準位置。
《念頭主手(守)》。
練習要求:登頭平視,沉肘落膊,拑膝挺肛,腰胯相照,氣守丹田,輕鬆隨意。
手由心發,點點皆清。正身子午,手不出門。
念頭雖小寓意深,道法自然意隨心,
立身處地守中正,覺悟修身佛性生。
〈人性可鍛〉〈佛心達化〉〈仙意通玄〉 〈至善至善〉
--------------------------------------------------------------------------------
坐馬
二字拑羊馬〈二字拑羊,馬開步半〉
適合徒手拳擊
適合短兵器,八斬刀
古已有之,與四平大馬同源同宗,其次序:—
1、 開始—收拳曲膝
2、 一步—一字平肩,腳跟相會,腳尖向外,成一字形。
3、 半步—二字拑羊,腳跟外輾,成入字形,腳尖劃短,腳跟劃長。
四平大馬
適合長兵器,六點半棍
4、 半步—三輾外八
5、 原步—四平三正
開拳小練(箭,戰), 念頭(小念頭)伊始, 一步一拳, 拳由心發 ····集之成拳
--------------------------------------------------------------------------------
尋橋
詠春拳第二套套路,屬中級套路。練習步法及撐腳,配合之前學的手法,便可尋找敵人之橋手了。
步法包括子午(180度)轉馬,側身(45度)轉馬,側身上馬,正身上馬,退馬,退步轉身馬。撐腳包括正身
撐腳,側身撐腳和轉身撐腳。
《尋橋主腳》。
練習要求:正身子午,側身以膊,朝面追形,以鼻為準,上步轉馬,膝拑步中。
黐手
是詠春拳獨有之反應練習方法;更加是接近應用之互動練習。
最終練習至應用之手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練習程序
黐單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黐單手(轉側身馬)
盤(雙)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過手(步法,身法)
甩手(步法,身法)
標指〈手不出門〉
詠春拳第三套套路,屬高級套路。以開馬後第一個動作命名。為最高深之套路,只教授與
品格良好及達到標準之入門子弟。
《標指主攻》。標指圈腳之後,練習腳法。
腳法
包括坐馬能練腿力,步法使之靈活平衡之外,練習以腳攻擊及保護自己。
木人樁法
隨後學習116點木人樁法。木人樁是以木材製造之武術器材,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
當作模擬敵人?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
六點半棍法
同時習六點半棍法,以增加臂膀之力及標馬穩定。
八斬刀
由八路(段)組成。無甩手反刀之危害自身動作,為時人偽作。 只傳與心地善良之入室弟子。
練習器具
木人樁:樁上有三支「倒品字形狀」樁手,一支弓字樁腳,供練習者熟習拳法。
八斬刀:比蝴蝶雙刀短,長過手睜二吋(包睜),護手有倒?反上,刀背較厚,利於斬削。
長棍
沙包:貼墻;吊包。
三星樁,(七星樁)
梅花樁;參見步法。
詠春手法淺談
〈詠春手法,注重實踐。不談玄學,不說五行。人體科學,自然已然。不從龍虎,那從蛇鶴?〉
有(手)形手法
以手形為名。
攤手
手形;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以膊為子午。
動作;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
要求;〈不招不架,手不出門。〉
枕手
手形;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動作;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
間手
膀(拂)(搆)手
伏(窒)(拍)(撳)手
護(拍)(撳)手
問(標)手
攔(拂)手
純手法
(動作)
窒
標
衝
拍
撳
圈
搆
拂(發)手
刮
脫(削)
雙手法
雙間手
雙滾(綑)手
抱牌手
構枕手
其他支流
詠春拳
香港葉問詠春以繁體『言』字邊之詠字正名。佛山梁贊嫡系主流。
馮小青永春拳
馮小青以永春(紅船永春)為名。
馮追隨師父粵劇武生新錦(大花面錦,陸錦)(紅船永春),新錦與黃華寶是粵劇班中師兄弟。之後加上了由黃華寶(詠春)交換而來的小練(念)頭。
偏身詠春拳
古勞偏身詠春-梁贊先師退休回鄉授與小孩。
蛇形永春內功拳
阮濟雲在安南所傳出—蛇形永春,永春內功拳。
阮奇山之兄長,追隨師父郭保全(蛇形)(老洪拳五形之一),馮小青(紅船永春,當時年屆七十)等。
套路除部分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外,還有小練頭,並無尋橋及標指之套路。
廣州詠春拳
亦稱阮奇山詠春拳。
阮奇山先後追隨師父郭保全(蛇形),馮小青(永春,當時年屆七十),最後(後於葉問)追隨吳仲素。
套路有: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小練頭,加上了由吳仲素處學來之尋橋及標指之套路。
陳國基永春拳
陳國基家父陳家廉,擅長一字劍、十三槍及雙刀拆棍等母系拳術。家廉自小在鄉間學習自母親黎好(妙顯)之洪拳,長大後,追隨父親陳汝棉前往廣西授徒。陳家廉除傳子陳國基外、又有弟子黃仁智、譚煥標等。
陳國基永春拳。與「馮少青永春拳」無關。
陳國基尊「至善禪師」為先師。又說清帝火燒福建少林寺,只剩下永春殿。因為至善禪師、洪熙官、黃坤三人當時外游,才免於難云云。此拳由至善所創,為紀念永春殿故取名為永春拳。又說清庭發現永春拳是少林拳,因而剿之,於是改名「詠春」云云。所以陳國基復名為「永春拳」。
陳國基自稱學自家傳。獨有秘傳後半部詠春拳套(類洪拳之拳套);四門拳、伏虎拳、佛掌、紅砂掌、梅花槍、九環刀等等。所謂「下半部」詠春拳的招式,不過是把其他門派的招式胡混堆砌,包括有龍形、洪拳及鷹爪等,獨不見詠春精髓。
黃仁智善於花拳(花洪拳-紅拳一支)。再傳韓廣玖。
韓廣玖之詠春拳其實學自彭南,彭南學自招就,招就學自陳汝棉。再加上花洪拳及其他拳類,以有別於「葉問詠春拳」及「廣州詠春拳」。 與白鶴(福建永春),紅船永春,混合詠春之分別
〈永春白鶴拳〉
歷史地點—始於清初順治時之福建省永春縣。
始創人—方種(方掌光)與女兒方七娘(永春七娘)。加上臺灣降將白戒之武術而成。
拳套:—十套。初級套路為三戰拳,並無小念頭(小鍊頭),尋橋,標指等詠春獨有拳套。
〈永春〉、〈紅船永春〉至〈佛山永春〉
歷史地點—約於1860起,太平天國李文茂事件後,粵劇禁演。大花面(陸)錦於佛山傳授與馮小清。
相關人物—大花面(陸)錦。
拳套:—部分永春拳套,如花拳,箭拳,七星拳等。加上小練頭(與黃華寶交換而來),並無尋橋,標指等詠春
獨有拳套。有少林六點半棍〔不同於梁二娣(詠春拳)之六點半棍〕。
〈詠春〉
歷史地點—約於1860起,太平天國李文茂事件後,粵劇禁演。武生黃華寶於佛山傳授與梁贊。
始見於—黃華寶傳授與梁贊,梁贊整理後而發展。
拳套:—因應壹套全新鍛鍊系統設計而成,只有拳種共三套。依次由淺入深小念頭,尋橋,標指等詠春
獨有拳套,完全沒有其他門派或南少林拳套之影子。有南少林六點半棍(與梁二娣交換而來)。
混合詠春
詠春拳注重實效,拳理自然科學,合乎人體力學,三角幾何。人人可以依照自身條件來學習。加上中國傳統哲理,
儒家中正守法,道法自然隨意,佛性修心,不行邪念。造成可以發展之有利條件。
現在很多學習其他門派之人士,亦加入原詠春之原理或動作,將自身之動作招式改變,發展了:
1,洪拳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2,少林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老洪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3,太極詠春。
4,紅船永春—部分永春拳加上黃華寶之小練(念)頭。梁二娣之六點半棍。
5,永春詠春—以『永春三(七)娘』為創始人。部分永春拳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6,洪頭蔡尾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部分蔡李佛拳如「小練」,「走四門」。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可惜,詠春拳是一個完整之學習系統,如果只學其部分,如其套路,更改其手法,加以花巧,表現剛烈,便失其真。
如果只學其原理,不隨其系統手法,終不得其至美。
文章出處 維基百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