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捏脊 手到病除

分類:穴位/運動
2011/03/13 08:26

 


 


輕鬆捏脊 手到病除
捏脊就是使用捏法作用於人體背部脊柱兩旁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平衡陰陽,扶正祛邪,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提高臟腑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呼 吸、迴圈、特別是消化系統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療疾、保健養生的目的。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 止,未愈更為之。是該法的最早記載,當時主要用於治療腹痛。後因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故又名捏積。

  近代研究發現,捏積不僅可用于兒 童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咳嗽、及夜啼等證的治療,而且還可用于治療成人脊柱疾病、胃腸病和婦科病,如腰背痛、胃脘痛、胃下垂、 嘔吐、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呃逆、神經衰弱、失眠、感冒、哮喘和高血壓等疾病,同時因其具有振奮陽氣、疏通氣血、健脾和胃的功效,也可作為中老年人和體質 虛弱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一種養生保健的方法。

  其中捏積治療6個月以上至14歲有嘔吐、腹瀉、便秘、厭食等的疳積患兒,如大便時爛時硬、身體日漸消瘦、不想吃東西、精神困倦、好哭、夜睡多汗、爛口角等,具有特效,多能隨手而愈。

   在臨床上有兩種捏脊方法,一種是三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指腹橫抵於皮膚,食中兩指指腹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對合捏拿肌膚,食中指在前 向後撚動,拇指在後向前推動,兩手邊捏邊交替前進。另一種是二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手握空拳,屈曲的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指腹置於食指前方 的皮膚處,以兩指對合捏拿肌膚,拇指在前向後撚動,食指災後向前推動,邊捏邊交替前進。 

  圖一:從尾椎開始拇指往下壓,食指、中指在上 

  圖二:往肩頸部方向,拇指不可離開背部 

  圖三:至肩頸部時,手順著脊椎滑下來

   操作時,患者應脫去上衣,俯臥於床,兩腿自然伸直,全身放鬆。醫者立于患者一側,首先在患者背部沿脊柱中線由上而下反復推摩56次,以使其肌肉鬆弛, 氣血流通。然後兩手沿著脊柱兩旁,從長強穴(也可從下腰部)沿後正中線向頸肩部有節奏地徐徐捏拿上移,邊捏邊放邊上提至大椎穴處,中途不要中斷,至上端時 雙手沿脊柱兩旁自然下滑至下端,重複上述手法35次。在做第二、三次時,可每捏3次或5次提拉肌膚一次,稱為捏三提一法捏五提一法,在做最後 一次時還可與病情相關的背腧穴如腎俞、脾俞、肝俞、心俞、和肺俞等穴處加重挾提力量上提肌膚一次,以增加刺激量提高療效。

  捏脊操作時要沿直線捏,不要歪斜,用力即速度要均勻,中途不應無故停止。捏拿肌膚應鬆緊適宜,過緊會使患者背部疼痛劇烈,增加其對捏脊的恐懼感,過松又易出現肌膚從指間滑落達不到治療的效果。整個過程中要著力輕柔、均勻、靈活、連貫,使患者易於接受。

   捏脊療法一般每天進行一次,7次為一個療程,休息35天后,再進行第二個療程。因小兒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髒氣清靈,且病因單純,又少七情的傷 害,故在患病後經過及時恰當的捏脊治療,病情好轉較快。成人經絡敏感性較差,治療時間則相對較長,特別在治療慢性病和以養生保健為目的時,不應效果不顯著 而中途放棄,長期堅持自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脊椎部皮膚破損,手法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感染加重者。患有疔腫、皮膚病者如濕疹、牛 皮癬等可使皮膚感染擴散,不可使用本療法。有椎體腫瘤、結核、骨折、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者,不宜使用本療法。急腹症需手術及孕期婦女不宜本治療,否則會加重 病情或流產。極度疲勞、饑餓或飽餐後半小時內,嚴重的心臟病、急性傳染病禁用或慎用捏脊療法。凡患有高熱、驚厥、急性傳染病以及嚴重心臟病、腎臟病、癡呆 患兒均不能捏脊。對有頭昏、高血壓等患者,採用捏脊治療時,只能由上往下捏拿,不可由下往上。本療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後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時後 再進行。施術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手法宜輕柔。體質較差的小兒每日次數不宜過多,每次時間也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牡麗三郎 的頭像
    牡麗三郎

    牡麗三郎的部落格

    牡麗三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