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椅法 與情緒對談

分類:心情圖文
2009/10/05 23:24

空椅法 與情緒對談

 

〈親子36計〉空椅法 與情緒對談 /2009-10-5 /自由時報/


文/呂政達



 


「完形諮商」聽起來頗玄妙,也是近年台灣流行的諮商學派,創始人波爾斯以強勢聞名,但我常想,諮商室外,完形諮商能帶來何種啟示。


 


如果有,應該就是號稱「完形諮商」唯一的技術——空椅法吧。「空椅法」就是有一張空椅子,假想有個「事物」或「人物」坐在上面,我 們跟「他」對話,也模擬「他」對我們的回應。坐在空椅上的,可以是父、母、孩子等重要他人,自己的身體器官、情緒、生活中的某種物品、一個夢、外在環境, 或某種「氛圍」。


 


雖然諮商專家強調,「空椅法」最好由專業人員來進行,然而,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覺得情緒無法發洩、表達,覺得失去同理心時,其實真的可以搬一張椅子,開始自己的「空椅法」。


 


有位諮商師曾經接觸過一名家人心目中「安靜」、「不會體諒人」的女孩,諮商師感覺,女孩很少用到嘴巴,便邀請她把嘴巴放在空椅上, 進行對話。首先,諮商師讓女孩坐在空椅上成為嘴巴,請這張嘴巴說話。「嘴巴」這才說出其實她安靜是把心事擱著,以前她說出自己想要的,家人都會反對。


 


「嘴巴」(當然,就是這名女孩)擔心,說出自己的狀況會增加別人的煩惱,想不到反而被誤解為不體貼、冷漠。說著,女孩受委屈的眼淚掉落下來。


 


運用在家庭裡,空椅法可以成為親子相互了解的策略。有位男孩愛亂吃零食常拉肚子,媽媽就邀請男孩的「胃」坐上空椅,這名男孩平常沒 有說出口的,就藉由「胃」講出來,「我也不知道主人為什麼要塞這麼多東西進來,害我每天都在加班工作,真想好好休息一下。」家人才了解,男孩並不是真的想 吃、亂吃,而是常受不了食物的誘惑,男孩自己內心也明白這個癥結。



【獻計】


 


運用空椅法,能夠整納個人內在系統,讓自己和他人出現轉變契機。但是,空椅法做不到彌補和補償,你無法要求死去的父親坐進空椅,然後聲嘶力竭地對他說:「請你把我失去的童年快樂還給我。」


 


空椅法的原則是表達和揭露,是一種具有療癒的「遊戲」。有位諮商師就曾建議,孩子不可能要求父母「給我一個新的童年」,應表達成「我很失望你們沒有給我一個快樂的童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牡麗三郎 的頭像
    牡麗三郎

    牡麗三郎的部落格

    牡麗三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