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齲齒 吃完甜食喝點水

分類:休閒娛樂
2009/06/11 12:59

自由2009/06/11         文/李玉閣
古今中外的習俗文化,每逢過節或喜慶宴會,總少不了零食、甜點,以增添吉利與分享喜悅,但在此時,也可能種下齲齒的禍因。


牙科門診中,總有許多家長詢問有關零食、甜點與齲齒的因果關係。了解食物中的主要成份,有助於享受零食、甜點之際,盡量減少齲齒發生的機率。


●食物中的維生素,可以促進牙齒結構生理作用的進行;膳食纖維具有機械性的潔牙功能;礦物質是構成牙齒的主要成分。


天然未加工的粗糙食材比加工精製食品富含較多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質。


天然未加工的粗糙食材:糙米、紅糖、全麥麵粉、餵養天然花蜜的蜂蜜等;加工精製食品:白米、白糖、白麵粉、餵養蔗糖蜜蜂的蜂蜜等。


天然新鮮蔬果、現榨蔬果汁、蔬菜汁,比內含大量人工合成糖精、化學香料、人工甘味等的瓶裝罐裝飲料富含較多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質。


●飲食含氟高的食品較不易蛀牙。例如:芋頭、小魚乾、海藻、茶葉。


●五碳醣可以殺死牙菌斑的細菌;飲食含五碳醣的食品有益牙齒健康。例如:木糖、阿拉伯膠糖、李子、梅子等。


●醣類可提供熱量,但在口腔中,卻會提供細菌生長的能量。細菌分解醣所產生的酸,會破壞牙齒結構,造成蛀牙。此外,醣的黏滯性越強,越容易蛀牙。


再加工的精緻甜點比未加工甜點醣的滯黏性強;再加工的精緻甜點:含糖巧克力、含糖飲料、含糖蜜餞。


●檸檬汁在口腔呈現酸性,但經胃腸道分解後,呈有益健康的鹼性。善巧用吸管吸食,不接觸牙齒,就可避免酸蝕。


其實人的唾液在流動速率快時,能沖淡醣的黏滯性。在享用零食、甜點後,儘速多喝開水、茶,及盡可能即時刷牙,可以防止齲齒發生。


建議民眾,享受零食、甜點,盡量選擇天然、粗糙、含氟的食材,善巧的使用吸管等吸食工具。


(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部兼任醫師)


 


中廣2007/10/26  研究:攝取過多甜食 易生皺紋皮膚黯淡
一項新的醫學研究顯示,長期過量攝取甜食容易導致皮膚黯淡、長皺紋。
研 究人員指出,長期食用過多甜食會使得人體在分解三酸甘油的過程中,蛋白質中的糖分進入血液後,形成一種新的有害分子,減緩人體內自然抗氧化的活動、使得肌 膚更容易受到陽光曬傷,而且這種有害分子還會破壞蛋白質結構,其中最容易受損的包括有膠原與彈性蛋白。而這種蛋白纖維就是讓肌膚保持緊繃彈性的因素。
專家建議,要改善因過糖飲食受損的肌膚,第一步就是減少甜食的攝取。第二是每天至少補充一毫克的維他命B1或B6,第三是,增加攝取富含抗氧化物質的蔬果。第四當然就是出門時要做好防曬措施。


 


時報資訊2008/01/06    女性愛甜食 人老未必胖 飲食10迷思 專家解惑          【鍾玉玨/綜合26日外電報導】
一些耳熟能詳的飲食觀念其實不一定都對,最近醫學專家整理出一些民眾習以為常的飲食健康觀念,一一釐清真偽。例如女性真的比較愛吃甜食,而披薩並不是垃圾食物。
 ●辣椒會讓人上癮?


 對。辣椒所含的辣椒素接觸到舌頭的受器後,立即將辣燙訊息傳到大腦,大腦再命令全身戒備,導致心跳加速、唾液或汗液分泌增加,同時也刺激腦部釋放內啡呔,讓人產生吃辣後的「快感」。有些人為重複這種快感,愈吃愈辣,因而上癮。


 ●飲食中含微量元素銅可預防白髮?


 錯。頭髮變白不是因為缺乏銅微量元素,而是因為髮內的色素不足。不過多吃蝦、蟹、蠔、堅果等富含銅元素食物,的確可刺激頭髮的黑色素分泌。


 ●糖可治療喉嚨痛?


 對。糖、蜂蜜、糖蜜含有緩和成分demulcents,可舒緩發炎的喉嚨。


 ●烹煮會破壞食物的礦物質?


 錯。除了鉀之外,幾乎所有的礦物質都不會因為烹煮而流失。


 ●蚱蜢比龍蝦還營養?


 對。比起清蒸龍蝦,烤蚱蜢的確乏人問津。但就營養角度,蚱蜢遠在龍蝦之上。2隻蚱蜢下肚,多了28公克蛋白質與6毫克鐵。但1整隻龍蝦只有22公克蛋白質與0.8毫克鐵。


 ●女人天生偏好高脂甜食?


 對。研究顯示,女性偏好甜食,男性則偏好鹹的點心,所以女性喜歡吃糕點,男性則偏好洋芋片、漢堡等。


 ●外帶披薩是垃圾食物?


 錯。以「必勝客」的馬格列達披薩為例,二分之一下肚後,搭配生菜沙拉,總熱量只有360卡,還吃足了一天份的蔬果。


 ●蘋果可以舒緩感冒引發的痠痛?


 對。蘋果富含槲皮素,可以殺死人類庖疹病毒(HSV)-引發感冒性痠痛的禍首。蘋果一定要連皮吃,這樣才吸收得到槲皮素。


 ●人老了一定變胖?


 錯。人老了,肌肉質量也跟著下降,導致新陳代謝變慢,但只要定期訓練肌耐力,就可維持肌肉質量,不用擔心體重直線上升。


 ●吃吉力丁(明膠)可以強化指甲?


 錯。每5至7個月人就會長出全新指甲,吃吉力丁無法加快生長速度。指甲、頭髮夏天長得較快,可能是夏天血液循環較佳之故。


資料來源:http://tw.health.yahoo.com/medical_news//080106/5/3t2t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牡麗三郎 的頭像
    牡麗三郎

    牡麗三郎的部落格

    牡麗三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